Sunday, 9 September 2007

facebook引申的反思

今年七月下旬,趁著空閒時期,加入了facebook。這事之前提過了(參閱「facebook」)。就在我加入之後,一群被認定為「老餅」的(其中包括我在內)紛紛加入facebook,原因明顯不過:要跟已加入、被認定為「非老餅」的另一群人連絡上。事隔一個月,又有另一群自認為「老餅」的人(其中不包括我在內)紛紛加入facebook,原因不明,大概是人有我有這種羊群心理。

對於facebook的理解,各有不同,其中某屬於後者老餅群的人認為它是電郵的代替品,是「不讓別人得悉自己電郵的情況下,別人也可以留訊息給自己」的一種工具。老實說,聽到後我心裡大笑不已,不過也難怪此人有如此想法,當他得悉我學圍棋時,他曾經說過「跟電腦AI下會學壞手勢,網上跟高手下棋會把對方悶死,跟低手下棋只會令自己什麼都學不到」之類冇「能」不負責任且令人火大的說話。

曾經有人向我介紹facebook時,說這是讓大家公開溝通的渠道,互相可以知道大伙的對話,也可以中途加入,更重要的是它填補了MSN(註一)和電郵的不足:即時對話的限制(註二)和信件形式的規律。由於它不是IM(instant messanger),所以從來沒有即時對話的概念,反而令人覺得跨時區的對話更舒服;由於它不是電郵,所以沒有上下款格式、沒有回覆的期望,反而令人更放心去留言或者塗鴉。

至於這玩意會否步上friendster或者classmates之類網上人際網絡社區的後塵,『新鮮過後歸於平淡』(註三),暫時不得而知,大概會與group和blog的情況相近:使用者走向兩極化,變成忠實用家或幽靈用家。我看不出誰會成為忠實用家,不過卻可以斷定誰是幽靈,在Web 2.0的年代裡,卻不會積極地向網絡作出貢獻的,不留言、不寫blog、不貼圖、不發放BT搞翻版、不上傳video等等,這些大概最終會成為幽靈吧。

換成公司角度來看,默不作聲、沒有意見、沒有input、踢一下郁一下的員工,最終大概只會被視為工具而非人才。(註四)

Facebook帶來的問題不是老餅與否,在街上看見阿伯阿婆用手提電話時,有誰會跑上去說「你咁老餅咪鬼用手提啦」?反而,當你看見他們拿著最新的型號時,而自己還是拿著三五七年前的型號,可能暗歎一句:咁潮?仲潮過我。

Facebook帶來的問題是個人身份資料的洩漏。早於七月尾時,CNET news.com已經發出過警告,"Facebook users open to cyberattacks, ID theft?" (by CNET news.com),我亦於八月六日放上自己facebook的notes裡。大概沒有多少人留意到吧。

在朋友的blog上我回應了這一段:「很簡單的一件事,[當你]打電話去客戶服務(什麼公司都可以),他們核對你的個人資料時,不外乎住址、電話、生日日期、和身份証號碼。哪一樣資料不是公開的?哪一樣資料你是沒有隨便給人看?不是說笑,我見過很多人把以上四樣資料放在resume裡。單單是resume就是公開沒保障的東西了吧。」

資訊發達、資訊爆炸的年代,要學懂控制資訊,尤其是個人訊息的發放,是最急切的事情。


註一:近年身邊的朋友大多都用MSN而放棄了ICQ。
註二:MSN的offline message不甚可靠,而且多數人把offline list放在一起,要留offline message其實很麻煩。
註三:基於連結的考量,恕我不寫下出處了。
註四:純綷個人胡說一番,無用深究,各處辦事方式不同,請視實際情況而定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