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 22 August 2010

廢物冇價,無得去賣

2006年六月,我賣了三台hard disk:20GB/2.5"/IDE、120GB/3.5"/IDE、160GB/3.5"/IDE。合計300GB,我在二手市場賣了八百八十元,平均$3/GB(參閱賣得就賣,廢物無價)。

2008年一月,我再賣了三台hard disk,三台都是250GB/3.5"/IDE。合計750GB,賣一千二百五十元,平均$1.67/GB(參閱Garage Sale)。

同月,我用$1270買了LaCie 500GB FireWire作為iMac的主要備份硬盤(參閱二手市場)。

今年八月,我用$490買了WD Essential 500GB 2.5" USB,作為MacBook和其他電腦的備份硬盤。

我賣掉的儲存空間合共1050GB,取回$2130。
我買回的儲存空間合共1000GB,花了$1760。

表面上我賺了$370,實際上是:
.物理上空間減少:六隻硬盤減至兩隻
.傳送速度的提升:由IDE升到SATA
.保養年期的連長:平均六年機齡降至平均一年多
.少用電力的環保:由五隻需要火牛減到一隻
.便攜空間的增長:20GB 2.5"升級到500GB 2.5"

我如今可以宣佈,四年前的計劃「PC減持計劃」之「賣得就賣,廢物無價」是成功的。

可是,到了如今一蚊一激的年頭,我手頭上仍有三隻細容量的IDE hard disk:40GB/2.5"/IDE、80GB/3.5"/IDE、120GB/3.5"/IDE。全部超過五年機齡,就算一蚊一激,都只是賣得$220,可謂比四年前的「雞肋」更加「雞肋」。與其賤賣,我決定好好運用它們的特色:容量細。

40GB/2.5"/IDE正好適合為阿媽的電腦備份文件和照片。
80GB/3.5"/IDE正好適合放在公司播歌。
120GB/3.5"/IDE......作為iMac的另一個硬盤,粗用,最好。

所以我一直都鼓勵我身邊的「電腦男」,與其擁有很多很多硬盤,不如清掉多餘的文件、電影,然後重組一下,升級至大容量後,賣掉細容量的。電腦裡少一個硬盤,便用電少一點、散熱好一點、當機情況少一點。

No comments: